奥运后记:究竟谁在夸大中国的崛起?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西方人在惊叹之余开始进行反思——《纽约时报》8月27日发表文章《与中国比,美国是第三世界国家》,作者叹服中国“无可匹敌”。依据是,宏伟的奥运基础设施,无与伦比的开幕与闭幕式,不是由于那种突然发现石油的偶然运气,而是七年的国家投资、计划、集中国力、全国动员以及努力工作的高潮;纽约市La Guardia机场笨拙的航站楼和曼哈顿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与上海时髦的机场、磁悬浮列车相比,让他们不能不扪心自问:到底是谁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

这位美国人的反思近于盲人摸象,只触摸到了中国繁华一面,很容易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就像其文中表述的“透过奥运呈现的中国真的非常强大”。这当然说明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但也不能不看到,其中仍然包含着一些西方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愫。既然他称“驱车一小时就可以看到中国另一番景色”,所谓的“无可匹敌”无疑是自相矛盾。从理论上说,这种逢迎之词无异于恶意“捧杀”。

应该说,某些西方人对中国“捧杀”的招数并不高明,若非愚顽肯定不会当真。比如英国前首先布莱尔先生,近日针对某些借奥运会“捧杀”中国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中国正在旅途中,它迅速地往前行进,但它十分清楚旅程尚未结束。他告诫观察家们应该设法指出未完之旅,但也应该承认所走过的路程。有意思的是,这篇原题为《中国的崛起可能被夸大了》的文章,到了美国《华尔街日报》,所用的题目就成了《我们可以帮助中国拥抱未来》,而到了中国又被译为《必须消除对中国的历史傲慢》。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国度被冠以不同题目本不新奇,关键是这一张一弛之间所表现出的心理令人回味无穷。

实事求是地说,无论站在哪个角度看,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拥有全球规模第二大的外汇储备,已经是国际经济竞技场上的主要新力量。但是,经济的发展不意味着文化创新能力的提高,只能说明中国是个迅速发展的经济大国,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这个角度看,布莱尔先生所言并非无的放矢,中国的崛起被夸大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虚荣心使之在无形中放大。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谁都知道所展示的是中国最好姿态,但这种“最好姿态”仅仅代表北京奥运会,如果举其一点而代全面,肯定不是正常心态;其次,长期以来西方对中国的发展忧心忡忡,经过了火炬传递后,他们明白了霸王硬上弓式的“反华”只能适得其反,于是在许多问题上都蓄意迎合中国人的口味,几乎是中国舆情喜欢什么,他们就顺着说什么。虽然从表面看两者并行不悖,但实质上却是个舆论陷阱,在夸大中国崛起的同时,也夸大了“中国威胁论”。

当然,聪明的中国人未必不清楚某些“赞美”是别有用心,只是虚荣心让他们觉得弃之可惜。一篇《中国的崛起可能被夸大了》的文章变成《必须消除对中国的历史傲慢》,这种思维嫁接的手法的确“无可匹敌”。但这是个极荒谬的现象,正如繁华的背后也有贫困,却没有多少人正视活生生的现实。而与磁悬浮、时髦机场、高楼大厦相对应,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景象显得很不协调,民生问题仍然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用布莱尔的话说,欧洲有大约5%的人口分布在农村,而中国将近有60%的人口在农村,(如果实现真正的崛起——作者注)今后中国将寻求把数亿人从农村搬到城市。他所担心的是,在一种浮华被人们当作了真相的时候,难免会高估中国对西方的“威胁”。

也许布莱尔先生的言辞同样不乏主观成分,不过透过其表象应该看到,西方一部分人对中国的认识正趋于理性。抛开中国的崛起是不是被夸大不说,他们对中国的客观评价足以证明那些“威胁论”实属杞人忧天。这当然要感谢奥运会,使西方人看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中国,因为这里既不是他们当初想象的愚顽、野蛮,也不是某些人想象的富有、繁华,真实的中国是一个正在急速走向现代化文明的国家,大部分中国人真心希望世界和平,都在满怀希望地憧憬着未来。

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曾经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心理学角度审读,其境界就是高度自信。以这样标准考量中国的社会心理就会发现,如今虚无主义与习惯性失禁构成了一个过度的敏感和狂躁的群体,听到几句好话就沾沾自喜,反之就怒不可遏。其实,任何一种变革和发展都注定是种探索,失败和成功都属正常。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喜欢夸大成功回避失败。具体到布莱尔先生提到的问题上,很多人明明意识到中国的崛起被夸大了,仍不改好大喜功的习惯,岂知,这是最低层次的自我“捧杀”。(王龙)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