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体系看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奶粉出问题之初,业内很多人立即将矛头指向奶农和收奶站,指出是他们向原奶中添加了“三聚氰胺”,后来又很快将矛头集中到了收奶站。奶农们会不会有问题,我相信可能是有的,我们只要看以前发生的“瘦肉精”之类的事件,就可以知道,仅用道德来要求农民们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要生活。

我们的价格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扭曲了的体系,在我们国家“关乎国计民生”的产品价格是受到严格管理的,像粮食、猪肉和电力、能源等等。前者的生产者基本是农民,后者的生产者基本是大型国企。对于后者,由于属于“垄断行业”,他们并不会处在弱势地位。但是对于前者,分散的农民绝对是处在弱势地位。

处在弱势地位的农民(不管是养猪的,还是养奶牛的),对自己的产品价格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猪肉的定价权是在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牛奶的定价权是在乳制品企业,而且他们的定价权也是受到国家调控的。农民们在把准备饲养的猪或者奶牛买来之后,他们就失去了之后的任何发言权,他们只能把猪养大或者让牛产奶。

处在优势地位的企业则是具有相当大的定价权的。他们可能在最终产品的定价权方面也是有限的(因为这些食品的价格都是受到严格控制的),但是他们在收购初级产品(比如生猪或者原奶)的时候是有充分的定价权的,这个初级产品的收购价格完全可以由企业从政府允许的最终产品的销售价格倒推出来。毋庸置疑,在这里,企业一定是把自己的利润空间预留下来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近年来我国乳制品企业的飞速发展上清楚地看出来。

由于最终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企业利润空间的“不可侵犯”,造成生猪或者原奶收购价格的无法改变。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造成我国饲料价格大幅波动,农民的饲养成本急剧上升,农民由于没有自己产品定价发言权,只能采取他们自己的“办法”应对:一种办法是杀猪杀牛,我不玩了,结果是猪源奶源急剧减少,造成前两年的猪肉牛奶价格无法抑制的上升,引发全国性的通货膨胀;另一种办法是减少饲料,降低饲养标准,结果是原奶蛋白质不能达标,然后在原奶中掺假,造成了这次的奶粉事件。

在这里,企业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极大地压缩农户的利润空间,直至农户们无法生存,最后市场反过来教训了企业,也教训了我们的价格体系:你看三鹿基本上已经被淘汰了,蒙牛等一大批企业也受到重创,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我们在拷问我们的道德底线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拷问一下我们有没有充分地尊重“市场先生”。我们如果继续漠视市场的这种调节功能,我们迟早还会在其他环节上受到惩罚的。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