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给与我们的启示
三鹿奶粉事件给与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食品安全质量,决定于整个食品产生的产业链,而非产业链的某个环节。
比如,奶粉的质量,取决于奶粉产生的产业链:牛奶养殖环境——饲草饲料——牛奶饲养——奶站——牛奶冷藏运输——牛奶生产加工——销售。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导致出现质量问题。奶制品的质量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单凭奶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不能也没能力解决奶制品的质量问题。所以说,板子只打在生产加工企业的屁股上是不公平的。
二、质量指标的确立,要讲科学。
质量指标的确立,要明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定性指标那些检验,那些不检验,不要一哄而上,是个指标就检验;定量指标要确定安全数值,多少为合格,多少为不合格,不要检验有一点,就天塌下来了。此次三鹿奶粉事件中,有些企业的检验指标值比欧盟的标准还低,结果也被爆了光,这是一种不科学也不负责的做法。
三、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产业链的事,其实就是行业协会的事,一个环节出了事,受害的是整个产业链,也就是整个行业。行业协会完全可以从行业自律、内部监督、企业间信息反馈等方面,发现和解决物体。其实,三聚氰胺的事情,早在三四年前就有人发现和反映,甚至有的经营奶站的业主私下给自己的亲戚朋友说“别喝奶子啦,奶子有问题”,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农牧业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监管缺失。
我们的农牧业管理部门,更注重于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而欠注重于农牧产业的发展质量。说的通俗和时髦一点,就是还没有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
五、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应该实事求是地说,奶制品行业各环节各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分项目区别对待,分步骤逐步解决。不应该一轰而上一棍子打死。有道是,法不责众。明知道行业有普遍问题,下手却那么狠,给乳品行业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解决问题有好多方法,应该选择最好的方法。行政管理方法,也要讲科学、讲技巧、讲艺术;不要那么粗放、不要那么一阵风、不要那么哗众取宠。三鹿奶粉事件,完全可以找到一种方法:即可以解决问题,又不至于造成这么大的损失。
六、变人治为法制。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种“行政习惯”:皇帝重视,大臣百官就重视,事情就办得好;皇帝不重视,大臣百官就不重视,事情就办不好。直到今天,同样一件事情,总书记、总理、中央领导重视了,批示了,这件事情就能够受到百官的足够重视,事情也就会办得好些,有的还过分重视,常常犯点“扩大化”的错误;同样一件事情,总书记、总理、中央领导没重视,没批示,这件事情就不能受到百官的重视,事情也就办不好。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总理批示,“百官”重视,并过分重视进而犯了扩大化的错误的一个典型案例。
七、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尤其是干预价格是下策。
早在08年年初,原辅材料的价格上涨,影响和困扰着众多企业,当然也影响和困扰着乳品企业。几家乳品龙头企业在奶农的多次呼吁和压力之下,提高了牛奶的收购价格,同时也提高了奶制品的销售价格。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但稍后,国家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规定食品等部分产品不能涨价。这就使得奶制品生产企业经营特别尴尬。没办法,奶制品生产企业又把涨起来的牛奶收购价格降了下来,奶农又回到了微利和亏损的状态,这时,一些不法奶农和奶站经营者打起了三聚氰胺的主意。国家抑制通货膨胀,应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要控制终端产品价格首先要控制原辅材料价格;控制不了原辅材料价格,就要利用税收和财政职能给与调节和补贴,以达到控制价格的目的。不是国家强行定价那么简单。
三鹿奶粉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很多,这七条启示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