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心得体会:“后奥运”时代的民族自信力
无论对“奥运会章程第58条”作怎样不同的阐释,无论对于“我们是否应该按国家排列金牌榜”有多少争议,我们都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不只是一场游戏(games),这个奖牌榜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坦白地说,在“同一个世界”的“同一个梦想”之外,我们还怀着另一个强烈的愿望,一个无数中国人的梦想:我们就是要让世界为中国所震撼——像一句响亮的广告语所告白的那样——“中国,牛!”是的,中国做到了。从惊天动地的开幕式到欢天喜地的闭幕式,当然还有位居榜首的51块金牌,还有作为东道主展现的卓越的组织能力以及提供的优质服务。这一切不只是成就了“团结、友谊、进步、和谐和参与”以及“更快、更高、更强”这个奥林匹克之梦,也近乎完美地圆了我们的“中国梦”——让世界清清楚楚地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见证了我们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到“从此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
所以,论及奥运会所留下的“遗产”,当然远不只是那些第一流的体育设施,甚至不只是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更充分的了解与对话,或许还有中国的民族自信力的转变。如果中国能就此一劳永逸地摆脱承认的焦虑,摆脱在世界强国面前的自卑感,那么北京奥运会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格外值得珍视的遗产。
长久以来,我们被一种“承认的焦虑”所困扰。我们过于敏感地注重外部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太多地通过世界强国的眼光来评价自己。于是,我们的骄傲与失落往往被别人的目光所左右,褒奖赞誉之下不免陶醉自得,批评责难之中也就容易沮丧愤怒。这种“宠辱皆惊”的心态不仅有失所谓“大国风范”,更重要的是妨碍了我们对自己的清醒认识。
近代中国经历过相当长一段屈辱的历史,因为弱小而遭受欺凌却只有忍气吞声,这种创伤记忆养育着很深的“雪耻”情结。但在今天我们的民族自信力不能过多纠缠于“雪耻”。就像在学校的一个班级里,如果有个同学总是不断要找人评理:“你又说我坏话了罢,你侮蔑我了,你严重伤害了我的感情,你要给我道歉,你要看得起我,要尊重我,否则我要你好看,我现在已经长高了,不是好惹的……。”遇到这样的同学,谁都很难说这是强大和自信的表现,即使道歉了,心里也未必看得起。
这当然不意味着我们要姑息所谓“反华势力”。对于严重侵害中国民族利益的言论和行动,我们需要的不只是道歉,而是起诉和制裁。但这首先需要我们更冷静地辨析谁是朋友、谁是合作的同路人、谁是真正的敌人。比如,对于“反华势力”这个被如此广泛使用的词汇,我们缺乏基本的社会学分析。我们有那么多的情报机构和国家课题,但至今没有看到过一份像样的调查报告,告诉我们“反华势力”的构成:他们是谁?人数有多少?分布在哪些国家和哪些阶层?在各个国人口中比例有多大?他们的政治动机和利益诉求是什么?没有这样的实证性的分析调查,我们很难将真正的“敌意”与误解、偏见甚至出于善意的批评区分开来,也就难以孤立并有效地打击真正的敌人。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力应该体现为一种视野转换:从“对外过度敏感”到“对内高度关注”的转变。奥运会期间的一个口号是“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最好的一面”,如果这个“全世界”包括中国自身,那么每个中国人是否更应当把自己最善良、最文明、最智慧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国人同胞?我们的各级官员和国家公务员是否也能把最人性化的一面展现给自己的公民?如果所有人都致力于让中国变得更美好,我们才能拥有真实的民族自信心,像罗曼·罗兰说的那句名言:“重要的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我祈愿在这个“后奥运”时代里,我们从此变得从容不迫、宠辱不惊,更为清醒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以新的自信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是预言,而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