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旱心得体会——考虑旱灾以后的问题

中国西南五省大旱,已经将近半年了,一幕幕旱象让全国人民揪心。

但是,在大家议论这是百年一遇还是九十年一遇的旱灾的争论中,如何救济灾区的同胞,似乎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

说到底,西南的旱灾大概已经是强弩之末,等雨季到来旱情就可以缓解了。现在首先要办的事情是:

第一,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帮助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旱灾与地震、洪水灾害不同,少有人员伤亡、房屋损害,因此显性的救灾工作似乎不是非常紧迫。但是,不在灾区的人们肯定不了解灾区人民的疾苦,问一问灾区群众除了水之外还需要什么,是灾区之外的人们应该做的。全国范围的捐款、捐物运动应该及早进行。

第二,以往水源充足的西南诸省,没有意识到会受到旱灾的袭击,下一步如何未雨绸缪早防备,也必须及早准备。

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南方诸省,一向降雨比较多,今年的旱情当属异常,由此暴露的水利设施不力,缺乏抗旱意识,也是弊病之一。如果有一个完备的水利设施,面对半年无雨的旱情,至少可以运用水利节节抵抗,尽量减少损失,而不是束手无策。

亡羊补牢,犹未晚也。现在规划出一套科学的水利工程,也还来得及。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一错再错。

另外,大旱之后说不定会有大涝,也要做好准备。这就考验水利的基建设施防涝的功能了。对付旱情也许说没有准备,如果对付洪涝也不利,那么,西南地区主管水利的官员们就尽早辞职回家,听后人民的处置吧。

第三、 科学发展,把投资向基础设施倾斜的经济发展方向必须确立。

少把建设项目关注到房地产,而是把目光投向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基建方面。盖房多盖经济适用房,让老百姓不要因为房价高而不敢消费,而无法拉动内需。在农业、服务业、军工等方面,让百姓感到安全、舒适、有工作,自然会拉动经济的引擎,使国家少受制于人。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