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习”对“创先争优”的现实意义
“创先争优”原本是一项常规工作制度,是党组织自诞生以来最基本的工作组织方法。之所以在新形势下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倡导,是因为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工作方法和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这项政治任务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基层组织健全有序发展,党员个人健康稳步成长,更多的意义在于纠正现实工作中存在着的诸多不良作风和意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了,但人们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同步提高。人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烧红了的轨道上赤脚拼命奔跑,不知停息。无遐、紧张、焦虑、压抑成为生活的常态。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成为奢侈品,人的生活的确被异化了。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容易滋生的伴生症,也是我们当前必须直面的现实社会心态。此种风气很大程度上也蔓延到了党员干部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是:很多人不读书、不看报,升迁无望混日子。上班时,一杯香茶,一台电脑,无精打采,漫无目的“网”上游;下班后,一瓶美酒,一桌麻将,通宵达旦,精神抖擞垒“长城”。形成这种风气的因素很多,其中,放松乃至放弃学习是一个很关键的方面。从全社会讲,教育不管是从个人还是从体制上看,都从改革开放早期如饥似渴的求知学习已演变成时下的学历追逐,人们的学习观念功利化、物质化,漠视文化素养的积累沉淀已成普遍现象。从党员干部角度讲,首先,很多人不注重阅读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理论学习仅限于组织要求的文件或文章,没有积极主动的系统学习的自觉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信仰不坚定,甚至动摇的表现。其次轻视对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文化知识的涉猎学习,看不起文化人。导致自身精神空虚,思想简单,举止行为表现出一种无知的狂妄。比如部分掌握实际权力的领导干部,常常把自身和岗位等同为一体,错误的认为自己就是党组织的全权代表,权力就是人生最核心的价值。岂不知一个人无论怎样都是他自身,权力是组织赋予其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乃身外之物,名利、财富更是身外之物。人对身外的东西是无从把握的,人能够调控的是自己的心灵对生活的感应。在生活有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追求心灵的宁静,这应该成为生命最高的境界与价值所在。放松乃至放弃学习,就是对文化知识和崇高精神的远离,必然导致自身人性的异化,何谈党性的依存、坚守。其三,在经济活动风云变幻、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许多人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一无所知,不研究现实工作中的经济活动规律,不关心科技发展新动向。有的领导干部连个人家庭投资理财都处理不好,怎么能在工作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因此,工作中,要么就是毫无创意,墨守陈规,照章执行;要么就是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离题万里。如此作为,怎么会有好的效果。近些年来,各地出现数量可观的“大手笔”“形象工程”,众多的干群冲突事件,无不是这一事实的充分证明。
任何问题的解决,最终起决定因素的是内因。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要靠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来解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党员干部自觉的深刻反思和个人努力来改变现状。
当前,“创先争优”活动在舆论的强劲引导下已在全国全面深入地展开。但纵观各地的活动主题与内容,其中不乏大量的贴近实际且富有特色的作法。但总体上看,很多作法书面上看起来井井有条很具体,实际工作中做起来却杂乱无章很抽象。这些作法总的特点是注重活动计划,轻活动内容;重集体活动指导,轻个人具体行动。诚然,任何事情必从宏观着眼,然而,任何事情亦必从微观入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创先争优”作为当前的一项政治任务,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党员个体自觉的行动努力,以提高党员个人的思想修养和工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凝聚力和工作推动力。不是在做一篇简单的“评先选优”的表面文章。这项政治任务不是一场“空前绝后”的临时运动,而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永恒事业。从永恒来讲,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党的工作重心必然要与时俱进。但万变不离其宗。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始终要坚定,实事求是的路线原则始终要坚守,虚心学习的优良作风始终要坚持。
现在,我们应该依托“创先争优”这股强劲之风,迅速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兴起一股学理论、学文化、学经济、学科技之风。不为应付上级检查,只为切实推进工作;不为提高文凭学历,只为陶冶思想心灵。明明白白做个人格健全的人,踏踏实实做个忠于事业的党员。只要自觉做到这一点,保愁个人的生命不充实,保愁党的事业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