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课主持人心得体会
第五次研课终于结束了,可是我的心里并没有因此而轻松,因为这一次主持研课,我作为主持人,反而是收获最大的,最多的。感觉最强烈的是,它暴露了我的种种不足,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文本解读能力差,课堂应对不足,做事没有敬事而信等。
回顾从接受任务到真正参与主持,我更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用XX老师的话说,就是换个角度学习,收获更多。
跟着网师学习研课,是在12年网师上学期,那时,我很贪婪,研课过关后,我就去攻其他网师课程了而不是选择继续参与研课。直到去年2013年新学年开始,我才用有效教学框架来备课。开始备课很艰难,每节课都要花四五个小时,后来越来越得心应手,一学期,用框架备了两册课文。
但是,我可从来没想过作为主持人来参与网师的研课啊,我清楚我的水平,这一点我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所以去年冬天,青风老师找到我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不过,面对讲师的信任,最终答应了下来,也许我心里也想尝试换个角度来学习吧。
接下来,根据青风老师的要求,我要主持的可能是低段童话教学,于是我跑到小学去借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看有哪些课文属于童话。我第一次体会到讲师们的一个辛苦--原来选定一篇要研讨的课文是这么难啊。
其实,我对课本的胡乱翻翻,与后面的经历相比,一点也不能称之为难呢。
这学期开学初,青风老师确定了主持研课的顺序,我是主持第三次,后来由于第五次研课主持人蓝玫那里有些情况,改为主持第五次。第五次是要研中段写人的记叙文。于是又借课本翻,在老百晓在线上点来点去。选定了一个,被讲师们否定,又选定一个,又被否定……后来,终于确定了《军神》,写出了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我设计了框架,制作了课件,又跑到附近小学上了一次。以为这次是尘埃落定了。
可是,谁知好事如此多磨呢,把课文放到备课室里,魏老师反对用这篇课文,说这篇课文假得很明显,小醉老师等也说这是红色文本,否定掉!终于选定了《西门豹》。这时候,发现自己鉴别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丰富的阅读积淀。
好吧,重新开始,解读,确定教学目标,确定研课目标……这时候,我心里竟然有些懈怠了,不及准备《军神》时那样投入。好在有青风老师和魏老师的给力支持和协助,终于顺利完成了资料包的制作。我自己也设计了一个针对原文的框架,在自己班里上了一节。
在《建议》的第四次研讨中,魏老师和干老师对交集点的辨析,对《西门豹》交集点的讨论,也为第五次研课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前天晚上顺利写出了主持稿,昨天上午因去县城参加一次考试没有时间修改,昨天下午才进行了修改。修改之后,我心里既轻松又紧张,既兴奋又忐忑。
昨天晚上,正式主持研课。刚好逢上学校开考务会,请假。急匆匆吃过晚饭,锻炼身体,6点40分,坐在电脑前,等待上课了。
开始了,先公布作业,然后重温研课目标,接着围绕研课目标进行讨论。
由于青风老师和干老师给力助阵,课堂讨论得很是热烈。先感谢一下。特别是干老师,他的身体正不舒服呢!我的主持稿内容很多,先把交集点的一些东东抛出后,接下来该抛出两份预习作业来讨论了,青风老师提醒我让我请学员们讨论一下《西门豹》里有哪些交集点,我这才意识到,课堂成了理论课堂了。讨论了一会儿,学员参与讨论的热情很高,我却一心想着下一步做什么,很少回应学员的发言(这就是主持人的失职啊,用佐藤学的话说,就是没接住学员投来的“球”)。过了一会儿,把两份预习作业拿出来讨论,之后刚把干老师的设计拿出来,干老师拿出了他修改后的,这时候,顶顶佩服干老师!大家围绕干老师的设计讨论开来,我呢,也忘了自己的主持人身份,陶醉在干老师设计的问题之中!当然也就顾不上学员们提出的问题了,心里想着反正有干老师和青风老师呢。
上次研课,干老师就提出三年级开始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文本细读。什么叫文本细读啊?看干老师的设计就知道了。西门豹的形象,我也只是读出常规的解读。用原文给我们班上课时,我和学生讨论了原文的最后一段。西门豹与子产、宓不齐的区别在哪里?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宓不齐治理地方,是民不能欺、民不忍欺。我们只是讨论到西门豹是威慑百姓,没有把西门豹与法家联系起来。经过干老师的分析,我和学员们才认识到:原来他们三个做法的区别就是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啊。课文中也有这样一句:“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媳妇”这不就是威慑所致么?如果在这里能够引发交集点,那么就会真正把握好了西门豹的形象。
讨论进行到八点多,我觉得再把两份框架拿出来讨论已经没有必要了,青风老师也是这个意思。于是果断地改变了计划。开始讨论研课目标二: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先是出示了怀特海的关于三阶段的原文,接下来出示一份框架,结合框架作者的反思来讨论对三阶段的理解。这个板块最有价值的地方还是干老师给出的一个建议:预习中的问题要细,这个细是指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真是很精辟的提示啊,我赶紧复制了下来,青风老师也同时提醒我记下来,嘿嘿,我们想到一块儿了!
关于三阶段的运用,我出示的问题自己都觉得不好,因为找不到学员们的交集点,所以感觉匆匆而过的样子。好在不是本次研课的最重点的部分。
研课进行到九点十分,来不及小结了,匆匆宣布下课。
在研课进行中,我总是忘了我的主持人身份,参与讨论不多。作为一名学员,我也是极少参与讨论的,一方面因为思维比较慢,一方面因为习惯了聆听,还有就是晚上要陪孩子,很多时候都只是课后看记录呢。就是昨晚我坐在电脑前主持的时候,孩子们也总在一旁叫:“妈妈,你看”“妈妈,你看”,呵呵,也是一种干扰了。所以看到学员们课后献花献咖啡的,我感到很惭愧啊。
研课结束了,干老师青风老师还在与学员们讨论着,我先当了逃兵,匆匆传了几份附简评的作业给学员后,就去陪孩子们了。孩子们睡下后,回到电脑前,看到青风老师给我的肯定,更觉得惭愧了,觉得自己准备不够好,没有做到敬事而信,这不是网师的品质。
今天上课看到理想课堂群里干老师的话,才开始反思我们确定的这次研课目标。干老师说,昨晚的课,似乎有意想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的确是这样的,在研课中,这样妥不妥?我认为是合适的。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交集点,是教育理论概念,同时也是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我们的学科教学,不就是要用理论来指导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细读么?魏老师说,之所以许多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就是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不从交集点出发,不从真实的问题出发。
其实交集点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新课教学,还可以指导复习课的教学,明确学生的问题模糊处,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才算是完成复习的任务啊。
所以,感觉身为主持人,是参与研课中收获最多的。与收获相比,前期的折磨,又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是要交的一点“学费”罢了,也早就像风一样飘散啦。
所以,现在,最想说的就是:感谢研课!
当然更要感谢给我无比信任和帮助的讲师们!
对青风老师,我经常有愧疚的感觉,因为麻烦他太多啦,不知道他有没有比自己主持研课还要麻烦的感觉?呵呵。
这学期,因为学生要参加中考,我们提前学完了课本,一直在复习,我就没有运用框架来备课,现在来看,如果用交集点来指导备课,用框架来设计,当然是完全合适的,会使复习的效果更好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用框架来备课的,我也希望能把理想课堂构筑到我们学校的每一所教室(当然这是不太可能的想法,因为接受县教研室的安排,可能要搞什么高效课堂了,但我总觉得,无论是杜郎口模式还是永威教学模式,就像干老师分析的那样--无力发展教师专业,想要寻找一条教师可以置身于学习之外的便宜教学模式。
在研课中成长,这是研课结束后涌上心头的第一句话,是我这次主持研课的最深切体会!暗暗下了决心:以后我会以更大的热情在研课中学习,向研课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