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老炮儿》有感
我第一次听到电影《老炮儿》的名字时就觉得肯定是北京当地的民间话。第一次接触炮这个词,还是来自于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震东单,震西单,震王府井和炮局”。
炮局,来源于北京的炮局胡同,清末年间是北京制造大炮火炮的局子,后来解放后成为劳改局,现在作为北京的俚语,炮局成为“公安局、派出所”的代名词。老炮,顾名思义,总是出入炮局的人,以前认为那些人只不过是地痞与流氓,这种思想其实和电影中的那些孩子们想法无二,现在明白了,那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时代精神,中国缺乏的是老炮这种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缺乏德和理,这背后就是义气和交情,说到义气与交情,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古惑仔》,里面扮演陈浩南的郑伊健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永远存在两个社会,地上社会与地下社会”。在电影《老炮儿》中,冯小刚所扮演的老炮就是地下社会的代表人物,他们看起来是平民老百姓,但是有理有德有礼有节有情义,这些是现在这个社会所缺失的。
再说,血性。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不乏血性。在老炮的时代,他们的血性就是茬架,在现在这个年代也许看起来很好笑,可能你会说这是法律应该管的,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但是电影中的老炮在影片结尾不仅拼了老命去拼刺刀,而且把贪官的罪证上交了纪检委,当我们对朋友失去责任时?当我们面对强大对手退缩时?当我们的孩子被这个社会荼毒时,如果你还说我们改变不了这一切,那你的存在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消耗资源和时间,还是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已经扭曲的时代中被服役,复制上一代人的生活?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冰湖”大战前夕,冯导所扮演的老炮不愿意开刀,不是他怕死或者对西医的怀疑和不理解,只是他不想在成为那支被关在笼子里的大鸵鸟,他希望自己即使光荣战死也不给这个时代下跪,这种精神和苏维埃那种盲目牺牲精神还是有很大不同,这个就是老炮精神,它的立体性很隐喻,即使在片尾,看见刀尖冲下,老炮倒下,没有我所期许的那种昆丁塔兰提诺的决斗,我为那只鸟惋惜,为没有干掉片中那个湖南“龚叔”感到惋惜,对比下来,我还是喜欢昆丁的结局。不过管虎的留白其实更高明,我喜欢画面的涂抹感和仪式感,让我感到存在。这种存在,我相信影院里百分之八十的人都不会有,因为他们是冲着娱乐片来看的。说白了,他们活的很俗,他们的存在感微不足道。
电影《老炮儿》中,好几次落泪,我也流泪。不是我同情主人公,那是冯小刚导演的《1942》,而是感同身受。我不想对这个世界委曲求全,我也再不愿意为这个社会跪地不起,那种英雄孤独,不为外人所动,天才的孤傲,燕雀怎知?北京人所提的局气,我喜欢,说实话,我也不想拘着了。
那些问路,真恨不得像黄秋生的“叉烧包”一样剁了拌馅,这些盲流实在太混乱了,北京不需要这么多外地人,北京真的应该把一些非必要性的职能规划出去,让它服务中心,虽然我是外地人,但是我不会留在北京,更不会买房,这些都是GOV的骗局,谁买谁傻逼,别说我没告诉你。
当我离开北京时,我希望不是依依不舍,而是我曾经留下过这么多美好的往事,留给北京人更宽泛的生活空间,时间、更小的社会压力、更宽松的上学,每天喝着最好的牛奶,享受着阳光,永远不会有拥堵,虽然这就是一个假想,我每天在睡梦过后失望,不过,我就喜欢这么想,因为我要做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