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心得体会
担当责任是干部讲党性的根本要求,是重品行的深刻内涵。下面是残浔网小编整理的读《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读《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心得体会1】
敢于担当是干部的本职要求。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则是组织部门的当然职责。培养造就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组织部门必须要有坚如磐石的担当气概。
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首要在于立好干部选任的“风向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用人导向是无形的力量。在好干部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敢于担当。但是,仍有少数干部不敢担当:有的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忙推脱;有的表面出工实则无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有的甚至借口“规矩多了”“要求严了”“管得紧了”,对自身职责本分不管不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五个敢于”就是新时期干部敢于担当的核心内涵。落实到干部选任过程中,必须始终将用人导向聚焦于担当,让选干部用干部的过程,成为发现干部担当精神、担当能力的过程,真正把有锐气、勇作为、敢担当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实际工作中敢担当、会担当、善担当的先进典型,积极营造担当光荣、担当可贵的浓厚氛围,不断激发干部的担当潜力。
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关键在于考准干部实际的“担当力”。敢于担当是身为干部的基本素养,也是当好干部的时代责任。干部敢于担当的基础是“实干”,组织部门敢于担当的根基则是“实察”。干部究竟是真担当还是伪担当,是会担当还是乱担当,不下功夫难见“原形”。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发展改革稳定诸多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能否自觉看清大势、盘清大局、理清思路,在推动深化改革方面能否主动明晰责任、明确路径,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能否有效解决分歧、解开疙瘩、解除危机,都是对干部担当精神和担当能力的实际考察,也是组织部门评判干部是否敢于担当的实践标尺。组织部门必须要有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通过深入细致的甄别考察,既坚持群众公认又注重工作实绩,既考虑得票情况更突出综合考量,对干部的“担当力”作出实事求是的准确评判,让那些敢于担当的干部心无旁骛、后顾无忧地干事创业,让那些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会担当的“泥菩萨”过不了河。
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保障在于守牢干部工作的“硬规矩”。是否敢于担当,是对干部素质能力的考验;选用干部是否敢于担当,是对组织部门履职尽责的考验。无论是谁的担当、是什么样的担当,都离不开具体规矩的“硬约束”。对于组织部门来说,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就不能毫无根据“乱表态”,更不能不负责任“耍任性”。只有严守政治规矩、谨遵组织原则,时刻紧扣好干部标准,切实把公道正派贯穿发现干部、培养干部、使用干部的全过程,才能挺起敢为好干部“说硬话”的“铁脊梁”,也才能为干部踏踏实实干事创业立起“立得住”的“防护墙”。
【读《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心得体会2】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多次强调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能够担当,并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这对于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心、更好地肩负起使命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基本的政治品格和素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骨干,岗位重要、责任重大。敢于担当,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是领导干部职责所系、使命所在,是党的好干部的重要标准。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勇敢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革命战争年代,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首先举起抗日大旗,动员带领人民武装抗击侵略者,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同志强调,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这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首先通过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来体现。领导干部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坚持党的性质宗旨,忠于党和人民,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去拼搏、奋斗,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敢于担当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必然要求。权力行使与责任担当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有权必有责。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来说,就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正因为权力姓“公”不姓“私”,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就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私用,决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决不能怕“摊事儿”“麻烦”,而是要以强烈的担当精神尽力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所以,习近平同志一再告诫领导干部,一定要珍惜使命、不负重托,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尽心尽力干好工作。
二、领导干部要勇于做事、敢于担当
习近平同志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做到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言必信、行必果。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风险更大、难题更为集中的挑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需要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要有强烈的担当精神,忠诚履责、勇于担责、敢于负责。
担当精神的首要是忠诚履责。忠诚履责是党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基本体现。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文革”结束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再度复出工作的邓小平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现在,大多数领导干部认真履责,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奋力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但也有些人身在领导岗位上,掌握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却不能够知责思为、尽心尽责,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工作不负责任,满足于敷衍应付,甚至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这不仅愧对党和人民的信任,也是官德缺失的表现。领导干部必须强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敬畏责任,忠诚履职,踏踏实实做实事,兢兢业业干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好。
担当精神的核心是勇于担责。勇于担责,就是积极主动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尤其是急难险重任务。“为官避事平生耻”,领导干部对党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就要为党分忧,勇于做事,敢于担责,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问题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关头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坚决斗争。这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不断战胜困难挑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也有一些人缺乏进取精神,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甘愿做“不出事就是政绩”的“平庸官”;有的缺乏开拓精神,不敢有丝毫创见性突破,满足做四平八稳的“太平官”;有的缺乏挑战精神,不敢迎难而上,遇到问题绕着走,习惯做困难矛盾面前的“推诿官”;有的奉行好人主义,自我批评怕丢面子,批评上级怕穿小鞋,批评同级怕伤和气,热衷做“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无原则的“圆滑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影响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事不避难,勇于担责,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看准了就要大胆去做,奋勇向前。特别是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考,就要直面难题顽疾,不躲不绕不拖,以舍我其谁的气魄,敢于碰硬,敢作敢为,把重任扛下来;当改革涉及突破利益藩篱时,更应当把个人荣辱得失放在一边,把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
担当精神的关键是敢于负责。敢于负责,既体现在认真负责干好工作上,更体现在有了问题、出现失误,敢于承认,主动承担,不回避、不遮掩、不推诿,及时纠正和改正。敢于负责体现的是心胸,也是一种自信。干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成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面临许多从未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作中的失误和挫折在所难免。出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敢于负责,从中汲取教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邓小平指出:“共产党也难免犯错误,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改革,走自己的路,不犯大的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但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虚荣心太强,不敢承认错误,担心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丢面子”“失威信”;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承认错误,一味为自己的失误找理由,“硬熬”到底。其结果是把问题拖大,把矛盾捂“炸”,直到难以收拾。不敢负责,不仅难以使自己进步,而且是对党和人民的最大不负责任。领导干部要有胸怀坦荡的气度,在出现问题失误时敢于负责,善于在总结汲取教训中更好地开展工作。
三、领导干部要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
习近平同志指出,看一个领导干部,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担当精神。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历练、逐步提高的过程。领导干部应当在敢于担当中历练提高,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
在加强党性修养中提升担当的追求境界。担当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个党性问题,是追求境界问题。党性强,担当精神则强;党性弱,担当精神就弱。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有的领导干部之所以不敢担当、不愿负责,说到底是缺乏崇高的理想追求,私心太重,总是想着个人的得失,把个人利益放在党和人民利益之上。加强党性锻炼修养,是提高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重要途径。要增强党的意识,多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着想,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增强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大局意识,善于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始终做到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在勤奋学习知识中提升担当的能力素质。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既是一种政治品格,还是一种能力素质。忠诚履责是一种态度,善于担责是一种智慧。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是提高善于担责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学习对于提高担当精神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当前,我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既有长期没有解决好的老问题,更有大量出现的新问题。不论是新问题还是老问题,要认识透解决好,唯一途径就是要加强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清醒认识自己的职责,清醒认识履职能力方面的不足,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储备,打牢履职尽责能力的素质基础。
在做好实际工作中提升担当的具体本领。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最终要体现在干好实际工作中。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领导干部必须力戒空谈,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立足本职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体现在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中,体现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领导干部应主动到解决改革难题的一线去,到条件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努力在担当实践中练本领、长才干,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在改革攻坚克难中受历练,提升处理复杂危机问题的能力。
四、在干部队伍建设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
提高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既靠领导干部自身历练,也靠政策激励、环境熏陶。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这就要求为领导干部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弘扬正气、伸张正义创造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担当精神。领导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权力越大,责任就越重,越要弘扬担当精神。主要领导干部敢作敢为敢担当,对提高整个干部队伍担当精神起着带动示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言所作所为,为各级领导干部弘扬担当精神起到了表率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自身做起,从改作风抓起,强势推进反腐倡廉,以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精神积极推进各领域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彰显出兴党强国的强烈使命追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担当精神,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自觉消除私心杂念,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勇于做事、敢于担当的精神追求,奋力把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用人导向。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对于选准用好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极为重要。必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提供制度支撑。要全面考察干部的德才表现,特别注意选拔那些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有实绩的干部,切实把那些有魄力、有精力、有能力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风气。敢于担当、能够担当的领导干部越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越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