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思想价值
【文章导读】 我发现,书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卢梭所说的每一件事都是现实里无可避免的,里面所说的每一张丑恶的面孔在现实里都存在,每一句真诚的忏悔都是心声, 今天残浔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读《忏悔录》有感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读《忏悔录》有感 我曾经非常喜欢《忏悔录》,大二时一口气读下来的,卢梭说他怎样也不能把的苏森姑姑那支歌曲一气唱到底,“而不被自己的眼泪打断……”,同样的,我怎样也不能把《忏悔录》一口气读完,而不为之心神俱醉!
说实在的,一部《忏悔录》,并没有设置多少悬念,也并没有什么能够引起感官刺激的情节。洋洋五十万言的作品,并没有写到战争革命造反镇压,没有写到暴力犯罪侦缉追捕,没有写到地震洪水灾难车祸,也没有写到复仇刺杀间谍阴谋,但它就是能够感动我:一读就愁肠千结;一读就心潮澎湃;一读就唏嘘不已;一读就扼腕不尽。清新流畅而又略带忧伤的笔触,仿佛有一股强大的魔力,能够轻而易举地将我们带入那个宁谧而又动荡、安憩而又纷争的岁月,将既平凡又伟大的人心中那份真挚的感情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心底!有对命运捉弄的无奈,有对坦诚相待的呼唤,有对幽隐山林的想往,也有对一往情深的执着……
我想我们每人都会遇到极不顺心的事情,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卢梭那跌打滚爬、崎岖坎坷的一生,想到他能够从一名下层的普通平民跻身法兰西的上流思想界,那要偿付多么惨痛的代价,要经受多少艰险的磨难!难道我们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吗?呀!原来,每个人的一辈子都是在痛苦中挣扎过来的。既然我们大家都在羡慕别人,为什么不想想也总有人在羡慕我们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古今一理,中外一理!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哪怕心力交瘁也要义无返顾,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就是《忏悔录》在精神上带给我的收获!
我的一位朋友说非常喜欢那个时代的生活,我很有同感,那个时代真是太迷人了,尤其是在充满喧嚣与骚动的尘世中寻觅一方心灵的净土,去体验哲学沉思式的闲适与惬意,那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然而令人痛心的就是这所有的一切都将逝去:卢梭欢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卢梭放荡的青年一去不复返了,就连卢梭中年后与当时法国思想界的种种不愉快也一去不复返了。正如拜伦诗中所咏叹的:“我爱过——所爱的人们已离去;有朋友——早年的友谊已终结;孤苦的心灵怎能不忧郁,当原有的希望都黯然熄灭!”
我觉得卢梭与拜伦在由情随性方面真是不谋而合,只不过拜伦发挥的更极端而已。卢梭的晚年敏感、多疑、焦虑、惶恐,又实在太拙于人际应酬,将由于见解分歧而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具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言论的学术界、思想界看成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白战场,弄的疑神疑鬼,几乎成了惊弓之鸟,只觉得“黑暗的樊篱从此开始了,八年来,我与就一直禁锢在这个牢笼里,不论我用什么办法都没能刺透它那骇人的黑影……”于是,投入自然那真诚亲切的怀抱,远离尘世的杀伐纷争便成了卢梭晚年最大的愿望。卢梭的遁世思想又让我想到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诗句:
你们且陶醉于它吧,朋友,陶醉于这种虚浮的人生!
然而我,深知它空无所有,我对它很少有留恋心情,
面对幻景我已把眼帘合上;然而,有一些渺茫的希望
却不时前来使我心乱如麻:我会忧愁的,假如我不留下
些微的脚印,便离开人间。我活着,写诗,不为要人夸奖;
然而,似乎我心中也在盼望把自己可悲的命运宣扬一番,
我盼望,哪怕有一个声音会提起我,作为我忠实的友人。
唉!为什么文学总是免不了令人忧伤?生活的归宿为什么总那么令人痛惜?“天地悠悠,唯情最长久”,幸亏如此,否则,人生真如失去相片的镜框,空虚,寂寥……不过,生活往往就像个过滤器,即使再痛苦、再不愉快的事情也都将被筛去,任何人都情愿将最美好、最温馨的经历珍藏在记忆的最深处!
卢梭步履维艰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也许销蚀了卢梭锋芒毕露的傲气和愤世嫉俗的性情,但却造就了卢梭那种过来人所特有的博大胸襟和宽容心态。上帝说:宽恕一切罪恶吧!于是卢梭由顿悟而至彻悟了,他以时光老人的姿态温和悲悯地俯瞰着终日劳作、忙碌不息的渺小而又可悲的人类,并超越了自身的荣辱得失宽宥了人性在不得已时暴露出的种种罪恶。所以《忏悔录》的笔触已不再有早年政论文的犀利、思辩,而显得深情委婉,充满了悠长沉重的感伤情调叹息色彩。就仿佛一首哀伤的协奏曲,卢梭以他那悲情专注的演奏造就了人类灵魂深处最凄美动人的音乐,那如泣如诉的琴音每划下一段旋律,就会让所有的听者沉浸在不胜唏嘘的悲伤情境。
上次有朋友问我要是感动于卢梭坦诚的内心表露为什么不去看一本心理学的分析书籍,这就要谈谈我为什么喜欢文学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极强的理性穿透力和情感冲击力,不但能净化我们的心灵,甚至会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科学致力与宇宙、自然的研究,而在人的情感世界往往无能为力。与文科生交流常常失之于“酸”,而与理科生交流又常常失之于“涩”,前者缘于太过敏感,后者又缘于太过理智,虽然科学是为了丰富人的心灵而不是使人的心灵陷于贫瘠荒芜的窘境,但完美地做到这一步是相当困难的。纵然是科幻小说、科学寓言之类的边缘体裁也是结合拙劣者居多。于是,我选择了文学。因为文学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古今中外没有哪种官修的历史或民间野史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如此真实、如此细腻、如此生动、如此逼真地再现生活的原貌!同样,《忏悔录》真实、细腻、生动、逼真地演绎了伟大思想者的灵魂净化史,如此深邃、如此丰富、如此广博的文史哲宝库岂是一本抽象、单薄、只归纳人类心理普遍现象、只代表学术界主流思想的《心理学史》所能替代的?再说,心理与人性也并非一回事,后者显然更带有伦理的性质。
不过,说起坦诚和真挚,我是非常佩服卢梭的。别说是在当时,就是在今天这样相对文明、相对开放的今天,要想做到这一步也是相当不不容易的。有的评论说,卢梭暴露的也只是些“可爱的缺点”,我真弄不明白,除了恶作剧,像手淫、意淫、阳萎、乱伦、恋物癖、露阴癖、偷窃、嫁祸于人这些怎么算是“可爱的缺点”呢?这样的隐秘世界放在谁的身上也是羞于见人,难以启齿,甚至惟恐避之不及。将这样的缺点在世人面前主动披露并真诚忏悔,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呀!然而卢梭很伟大,也很明智,他以清新流畅、感人肺腑的文笔和空前(到目前为止仍是绝后)的真实力获得了读者们的原谅与理解。从这个角度上说,卢梭的胆识是非常令人崇敬的。也许他对自己的历史有粉饰的痕迹,也许他的叙述中有自以为真实的部分,但那又如何呢?我认为这丝毫没能掩盖卢梭作为一位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光辉形象,他能直面晦暗的人性,他能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就够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卢梭能够做到这一步就已经很难得了,我们还苛求他什么呢?
【篇二】读《忏悔录》有感 我觉得看《忏悔录》,不要像狗仔队一样,去发掘卢梭的秘密,更不要先入为主去评论到底他忏悔到什么程度。
人内心都有一个稍微变化了的自我。特别是喜欢想象的卢梭,他忏悔的,更多是他内心中的自己,与现实可能会有出入,有时也兜兜转转似在自辩。不过这些都不能抹杀卢梭思想的价值。
卢梭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反面。达尔文告诉我们,一切都是自然选择,世界是如此而不是那样,皆是优胜劣汰的结果。西方接受了达尔文的理论,其得益是科学进步,其弊处是为强权和不公辩解。例如中国某些巨鳄,声称房价高是正常的,穷的人买不起房子就该租房子;又例如徳莱塞笔下的金融家和政治家可以轻易富起来,而穷的人连吃都没有;又例如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就很有弱肉强食的意味。这一切不公平,看似是自然选择,既然是自然选择,那么人为去改变,则是无用的。
可是卢梭却提出,要对这些不公平说不,要去打破这些不公平。卢梭从自己的遭遇,理解到上流社会的残酷和诡计,也认识到有那么多的人处于社会的劣势。卢梭是作了一定的反抗,例如尽量不依靠权贵,晚年曾一度封笔以期望避开文人圈的是非,也在乡下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不愿回到巴黎。可是这一切反抗,力量很弱,渴望认同和理解的欲望,使卢梭的退隐不像退隐。例如一方面,他想远离那些权贵,却一方面住在亲王的屋子;一边说要远离写作,一方面却在计划他的《忏悔录》;而且他的多情也给自己添麻烦,老是轻易爱上贵妇人。
要知道,人很难跟社会决裂,有金钱的牵制,有友谊的牵制,有爱情的牵制。所以卢梭永远做不到真正的远离尘嚣。卢梭内心很愤怒,而愤怒的人很难脱离社会和人情的制约。于是在晚年,他拿起笔,去书写他的思想和内心,去揭发这些不公平。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已经离我们很远,中国读者看起这些古老的八卦不由得有点厌烦。但尽管有点不耐烦,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个病恹恹的人,曾经在思想上做过多大的抗争。
卢梭的自由主义只是一个启蒙,他提出了人生而自由,却没给此找出一个有效的出路。但是“自由”这个概念,的确唤发人们的抗争意识。先是从巴黎开始,有闲青年和流浪儿首先起来争取自由--前者有钱有教育,却渴望来一番改革;后者是苦难的承受者,若为自由故,性命皆可抛。所以也不奇怪法国来一场大革命,将人民权力提升到史无前例的地位。
卢梭思想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国王不是天生是国王,压迫和不公不是不可打破的。也许就是这种启蒙,使上流社会抛弃了这个曾经的宠儿。
他的思想看起来那么柔弱,却潜伏着一股巨大的动力,遇到合适的机会,一触即发。
【篇三】读《忏悔录》有感 午后闲来无事,随手翻开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忏悔录》(Les Confessions)第二部,看到了这样一个十足精彩的故事。卢梭在威尼斯时偶遇了一个足以令人眩晕的女人,卢梭说她“十分漂亮又年轻,光彩照人,服饰艳丽步履轻盈利落,”,她第一次见到卢梭,就爱上了他,“往我怀里一扑,把嘴唇贴在我的嘴唇上,把我搂的几乎透不过气来。那双东方型的大眼珠把火一样的热情射进我的心里”而这个美女之所以对卢梭如此地激情,只是因为卢梭长得像她曾经的情人,而她“自己太傻”,把旧情人丢掉了,现在要拿卢梭代替旧情人。卢梭在女人面前经常是有着很深的羞怯感的, 但是这次也禁不住火热的激情之燃烧。他写到:“虽然先是一阵惊讶使我不知所措,但是肉感之乐很快就把我迷住了”,“我醉了,毋宁说是发狂了”。紧接着这个美女又说,由于她很爱卢梭的缘故,以同样的理由作为回应,卢梭也得爱她。她高兴爱卢梭多久,卢梭就得爱她多久,将来即使有一天她把卢梭扔了,卢梭也得耐着性子等着她。她这样说,当然也会这样做到云云。卢梭带她去参观玻璃厂,她毫不客气得要了一大堆东西,心安理得的让卢梭替她买单。但是她随心所欲地到处赏佣人们小费,花的钱比卢梭花的还要多得多。卢梭说她这种挥霍金钱的潇洒劲儿很明显的显示出她是把金钱看得连粪土都不如。读到这里,一个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白痴》(Идиот)里面的娜斯塔霞那样,把想要包养她的土豪给她的十万卢布扔进壁炉里面燃烧的女人形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她们的灵魂是如此的洒脱,甚至有些李太白“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的味道,这种狂放不羁的气质令很多男人也自愧不如。
紧接着的故事是到了晚上,卢梭送这位美女回家,很惊奇地发现她的梳妆台上面放着两把手枪。卢梭很不解地对她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你身上已经有的是要人命的武器了,可比这破东西要厉害多了!”(这话说的很机智)结果出乎意料,美女以一种天真高傲的口吻答道:“凡是我不爱的人,我对他们表示开恩的时候,我就要他们出钱来补偿他们带给我的厌烦。可是我虽然能忍受他们的爱抚,却不能忍受他们的侮辱。谁对我失礼,我就给谁一枪!”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新浪潮电影导演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的经典名片《祖与占》 (Jules et Jim)里由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扮演的女主角凯瑟琳。她在收拾自己的行李时要特意带上一瓶硫酸,Jim问她这是干吗用的,她回答道:“这是专门用来淋说谎男人的眼睛的!”当Jules 说出“身为妻子,忠贞很重要,丈夫一方反而次要”时,她为了表示抗议,就纵身跳入了凌晨两点冰冷的塞纳河,这子狠劲儿是不是很像卢梭的女友?Jules评价凯瑟琳:“她是个幽灵,不是一个让男人拥有的女人。”(这话说的在理)影片的最后,凯瑟琳终于纵情燃烧了自己,开车和Jim冲入了河中。
这些迷幻的女人的灵魂已经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控制飞入太空,她们的醇烈气息穿透了时间迷雾的笼罩,在许多年后依然能够充斥着刺鼻的芬芳从而摄人心魄。